【数据合规】《“十四五”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》详解
发布时间:2021-12-22
来源:
字号大小: T   T

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提出,到2025年,我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,创新力强、附加值高、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。

背景

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大数据产业快速起步,据测算,大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%,2020年超过1万亿元,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。


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的关键时期,大数据产业将步入集成创新、快速发展、深度应用、结构优化的新阶段。

数字经济时代,数据已成为继土地、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。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生成、采集、存储、加工、分析、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,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%,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,日益呈现出高成长高融合的特征。


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。大数据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,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。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的关键时期,大数据产业也步入了集成创新、快速发展、深度应用、结构优化的新阶段。唯有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,坚定不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,充分发挥大数据产业的引擎作用,以大数据产业的先发优势带动千行百业整体提升,方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。

要点

《规划》围绕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、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、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、打造繁荣有序产业生态、筑牢数据安全保障防线6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,设置了数据治理能力提升、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推广、工业大数据价值提升、行业大数据开发利用、企业主体发展能级跃升、数据安全铸盾6个专项行动。


根据《规划》,到2025年,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%左右。大数据产业保持高速增长,价值体系初步形成,产业基础持续夯实,产业链稳定高效,产业生态良性发展,创新力强、附加值高、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。


《规划》的主要亮点可以归纳为‘三新’:顺应新形势、明确新方向、提出新路径。为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,《规划》提出了“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导向,以做大做强产业本身为核心,以强化产业支撑为保障”的路径设计,增加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、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等新内容,将“新基建”、技术创新和标准引领作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着力点,将产品链、服务链、价值链作为产业链构建的主要构成,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有机统一,并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数据安全保障。


《规划》对进一步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做出具体要求。


一是建立数据价值体系,建立数据资源产权、交易流通、数据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,制定数据要素价值评估框架和评估指南,在互联网、金融、通信、能源等数据管理基础好的领域,开展数据要素价值评估试点,总结经验,开展示范。


二是健全要素市场规则,推动建立市场定价、政府监管的数据要素市场机制,发展数据资产评估、登记结算、交易撮合、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。鼓励企业参与数据交易平台建设,创新数据交易模式。强化市场监管,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处置、应急配置等机制。


三是提升要素配置作用,加快数据的要素化,培育数据驱动的产融合作、协同创新等新模式;推动要素的数据化,引导各类主体提升数据驱动的生产要素配置能力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。

科研人员在“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系统”监测平台运行情况


产业影响


“十三五”以来,京津冀、上海、贵州等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,布局建设了11个大数据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,有力推动了大数据产业集聚,行业集聚示范效应显著增强。


此外,广东、江苏等省区市率先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;贵州省、广东省深圳市、上海市等地纷纷出台数据条例。今年3月,北京市成立了国际大数据交易所;11月25日,上海数据交易所也正式揭牌。可以说,多个城市在数据交易方面的探索力度正不断加大。


谢少锋表示,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、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,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的“石油”,数据流动能够活跃技术流、物质流、人才流、资金流,为数字经济创造价值。


张毅夫表示,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,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,都在摩拳擦掌准备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干一场。但有些企业在实际面对数字化工作时,却又是一筹莫展,无从下手。还有些企业没有章法的大干快上,最终结果可能是在数字化上走了弯路,没有达到预期效果。针对这个问题,我们在《规划》中也作了明确部署。企业可以从两方面着手:


一是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的贯标工作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们指导全国信标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做法,研制了《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》,也就是DCMM国家标准。开展DCMM国家标准的贯标评估,有助于科学地帮助企业掌握数据管理方法,事半功倍地提高数据管理能力,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。目前,北京、天津、山西等9个省市率先开展了评估试点工作,并取得了积极成效。所以我们在《规划》中建议企业积极开展贯标工作。同时,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出台DCMM相关配套政策,在资金补贴、人员培训、贯标试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。


二是推广首席数据官制度。我们支持企业强化数据驱动的战略导向,通过设立首席数据官,将数据战略引入自身的日常管理运营中,协调企业整体范围内数据管理和运用,带领企业构建、激活并保持企业的数据管理能力。今年,江苏等地方已经率先开展了试点,推动企业构建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和决策模式,取得了一定经验。下一步,我们也将推动首席数据官制度在更多地方进行推广。


发展方向

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。大数据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,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。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的关键时期,大数据产业也步入了集成创新、快速发展、深度应用、结构优化的新阶段。唯有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,坚定不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,充分发挥大数据产业的引擎作用,以大数据产业的先发优势带动千行百业整体提升,方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。


须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。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是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导向。可以说,谁率先在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上取得领先,谁就牵住了发展数字经济的“牛鼻子”。我国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、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,已成为全球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最为活跃、最具潜力、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。《规划》提出建立数据要素价值体系,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,提升数据要素配置作用,正是为了更好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值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。


须大力提升融合创新能力。如今,大数据产业正在步入集成创新和泛在赋能的新阶段。大数据与5G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,重塑技术架构、产业形态和服务模式,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创新——技术融合、产业融合已是大势所趋。要紧扣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,发挥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优势,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,弥补第一、二产业与大数据融合不足的短板。要坚持大数据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,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数据资源共享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提高政府治理效能,加快数字社会建设。


须积极培养全社会数据思维。尽管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,大数据应用场景也越来越生活化、大众化,但全社会对大数据的认识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,制约了大数据产业的融合发展。所以,要借助数据驱动创新、数字经济拓展“下沉市场”的机遇,在全社会树立起自觉、合法、有效利用大数据的意识,不断提升千行百业“用数据说话、用数据决策、用数据管理、用数据创新”的能力和水平,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乘数效应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新动能。


文章来源:数据监管与合规 


北京市海淀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协会
电话:86-10-62660038
Email:info@bjhass.cn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甲21号知识产权大厦A座209室
网站:www.hasscom.cn
版权所有:北京市海淀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协会    ICP备案编号:京ICP备18036005-1号